|
预付式消费乱象治理:法治之盾守护消费者权益在当今社会的商业版图中,预付式消费作为一种常见的商业模式,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。这种模式不仅为商家提供了快速回笼资金、锁定客户的便利,也为消费者带来了价格上的优惠,看似是一种双赢的选择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预付式消费模式逐渐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,甚至演变成为一些不法商家牟取暴利的工具,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。 近年来,预付式消费领域的乱象频发,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商家跑路和“职业闭店”现象。一些商家在推销预付卡时热情洋溢,承诺各种优质服务,但一旦消费者支付了预付款,这些商家便开始敷衍了事,服务质量大打折扣。更有甚者,一些商家在收取了大量预付款后,突然关门大吉,留下消费者面对空荡荡的店铺和无法追回的损失。而“职业闭店”更是将这一乱象推向了极致,一些不法分子专门接手即将倒闭的店铺,通过虚假促销等手段骗取消费者的预付款,然后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,让消费者陷入维权无门的困境。 消费作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,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。然而,预付式消费领域的乱象却如同一颗毒瘤,严重阻碍了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。为了优化消费环境、提振消费信心,中办、国办近日印发了《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》,明确要求加强预付式消费领域的监管和治理。 在此背景下,人民法院发布了《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》(以下简称《解释》),并同步发布了6件涉预付式消费典型案例,为治理预付式消费乱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。《解释》的出台,不仅填补了预付式消费领域法律规范的空白,也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法律依据。 《解释》从责任主体认定、预付款返还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,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有力支撑。针对消费者深恶痛绝的卷款跑路、“职业闭店”等问题,《解释》明确规定,经营者恶意逃避退款构成欺诈的,应当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;涉嫌刑事犯罪的,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。这一规定无疑是对不法商家和“职业闭店人”的严厉打击,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有力保护。 在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中,法院对“职业闭店人”和诈骗团伙的判决更是彰显了司法机关打击此类违法行为的决心。例如,在案例五中,法院判令“职业闭店人”薛某直接向消费者退款;在案例六中,法院对通过虚假充值活动诈骗146万元的“职业闭店”犯罪团伙,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这些判决不仅让不法分子付出了应有的代价,也为广大消费者树立了信心,让他们在面对预付式消费时更加从容和放心。 优化消费环境是提振消费信心的重要保障。最高法此次以司法解释明晰规则、以典型案例树立标杆,不仅为法院审理同类案件提供了参考,也为消费者维权增添了底气。同时,这也为预付式消费套上了法治“紧箍”,对潜在违法者形成了有力震慑。 未来,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以此次《解释》的发布为契机,进一步强化协同配合,严厉打击预付式消费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。同时,也呼吁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、理性消费,共同营造一个健康、有序的消费环境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老百姓敢消费、愿消费,进而为经济增长注入持久动力。 |